环球微头条丨中国古人踢足球:技术、艺术与哲学

2022-11-24 16:09:25 来源:教育快播网

2022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开赛,各国球队鏖战正酣。足球运动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蹴鞠或蹋鞠,是古人重要的竞技性娱乐活动。2006年,蹴鞠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国宝文物、书画丹青、煌煌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人踢球的潇洒身影。

文物中的蹴鞠:10万年前就做石球


(资料图片)

距今10万年前,华夏先民已经开始制作石球。1976-197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山西大同阳高县许家窑遗址发现1000多个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球。这些打磨粗糙的石球,其首要使用方向无疑是狩猎。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先民们终于在有意无意间踢出了第一脚石球,虽然伴随这第一脚的极有可能是一声惨叫。但正是这脚踢出来的痛,让粗糙的大石球逐步转变为精巧的小石球。

随着狩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弓箭的出现,石球逐渐脱离其狩猎功能,转变成娱乐器物。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以及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打磨精致的小石球和陶球。专家分析,这些小石球已经完全变成先民的娱乐工具。距今3400年左右的云南沧源岩画上,保存有先民们开展球类游戏的图画,画面上有多人或单人在操弄球类物体。

关于蹴鞠的正式起源,史学界有黄帝时期、殷商时期和战国时期等几种说法。不管依据哪种观点,到了秦汉时期,最终出现用皮革制作的实心球是确定无疑的,当时蹴鞠已经成了全民性的娱乐活动,河南南阳出土有大量汉代蹴鞠画像石。

收藏于南阳汉画馆的《鼓舞》画像石上,左侧男子用膝盖顶鞠球,姿态优美;右侧男子用左脚踢鞠球,矫健利索。《舞乐百戏》画像石则是女子蹴鞠,有一头盘高髻的女子长袖轻舒,双脚各踏一个鞠球,球技颇高。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还有一男一女相向蹴鞠的场景。

唐朝蹴鞠由实心球变成充气的空心球,推动蹴鞠制造技术和竞技规则实现突破性进展。宋代进一步改进制球技艺,采用里缝法缝制鞠球,使球面更加光滑。宋代市井文化繁盛,蹴鞠运动更上层楼。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宋代“蹴鞠纹青铜镜”,就映照出当时蹴鞠运动的流行。镜面上一对青年男女在假山前蹴鞠,只见女子用右脚颠球,随时准备踢出,而男子则身体微向前倾,做出迎球姿态,随时准备防御女子的进攻。男女身后各有一名男仆和侍女在观看比赛,男仆手拿类似铃铛的器物,似在充当裁判。山东临淄足球博物馆收藏有淄博市博山区出土的宋代绿釉蹴鞠陶俑,俑人用头顶鞠球,形象生动之极,颇有现代足球场上的头球风范。

宋人蹴鞠从娃娃抓起。宋代耀州窑遗址曾出土画有母子蹴鞠图的瓷器。河北博物院也收藏有邢台宋墓出土的儿童蹴鞠磁州窑枕,枕面上童子上身躬倾,胳膊前后摆动,用右脚将鞠球轻轻弹起。儿童的稚气与娴熟的球技相映成趣。

明清瓷器流行儿童游戏纹饰,童子蹴鞠成为瓷面主要取景之一。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有清代五彩蹴鞠图高足碗,碗面外壁绘有7个儿童蹴鞠的图景,正中一童子用力甩动双臂准备抬腿踢球,另一童子欲接球,还有5个玩伴在旁边加油助威。法国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亦收藏有景德镇窑烧制的清代童子蹴鞠青花瓷盘,盘底部有3个童子蹴鞠游戏的场景。

书画上的蹴鞠:宋太祖宋徽宗明宣宗亲自“代言”

画像石和瓷器上的图画囿于作画空间,往往点到即止,书画上的古人蹴鞠场景则要舒展得多。

宋徽宗赵佶喜爱蹴鞠人所共知,其实这是有原生家庭影响的。早在北宋刚建立时,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兄弟,就是球场达人,赵匡胤尤其擅长类似于现代花式足球的“白打”,即不求踢进球门,而以踢出花样为胜。

徽宗时期的御用画家苏汉臣为了给赵佶热爱蹴鞠提供历史论据和家族渊源,曾绘制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摹了太祖太宗兄弟和赵普、石守信、楚昭辅、党进四位文武大臣一起蹴鞠的场景。画中,赵匡胤正在用脚尖踢球,赵普撩起衣角作势接球,赵光义等人在后观看。这幅描摹宫廷君臣活动的特殊画作,不见君庄臣恭的威严,只有君臣同乐的祥和闲适。《宋太祖蹴鞠图》传递出的不仅是当时蹴鞠运动的团队精神,更是北宋君臣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只可惜随着王朝兴替,苏汉臣的原画不知所踪,只留下元人钱选的临摹图,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明人王圻及其子王思义编撰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有蹴鞠插图,描绘了3个身穿长衣的士大夫,在庭院里蹴鞠的场景,只见一人抬脚将球踢起,另外两人在一旁密切注意球的落点,随时准备接球。

除了百姓与士大夫,明朝的宫廷蹴鞠活动也是别开生面,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人商喜所作《明宣宗行乐图》,描绘了当时宫廷里的各种体育活动,其中就有宣宗坐在宫苑龙椅上观赏内侍蹴鞠的场景。

宣宗喜爱蹴鞠在大明王朝人尽皆知,曾为之赋诗“密密清阴接贝宫,锦衣花帽蹴东风。最怜婉转如星度,今古风流气概同”。宣宗诗中所言蹴鞠场上的“今古风流”,应该有当年宋徽宗因高俅球技绝伦而对其委以高官的往事。宣宗向徽宗致敬,也有一段发掘球星的“佳话”,只是这段“佳话”有些残忍。

据《万历野获编》,宣德年间,汉王府军士王敏“善蹴鞠”。宣宗听闻王敏球技高超,就召其面圣表演。王敏一番虎虎生风的精湛球技展示完毕后,宣宗“大喜”,要将其留在身边伴驾踢球。正当王敏做着如当年高俅般高官任做、骏马任骑的白日梦时,却迎来绝后一刀。宣宗鉴于后宫大内不容男性随意出入,竟然将王敏“阉为内侍”,让其当了太监。不知《宣宗行乐图》里球场上蹴鞠的7人中,有没有可怜的王敏。

典籍里的蹴鞠:终是要“天人合一”

书画上的蹴鞠形象生动,典籍里的蹴鞠则蔚为大观。据《汉书·艺文志》,两汉时期曾有专门研究蹴鞠的著作《蹴鞠二十五篇》。可惜此书早已失传,今人只知其名,不知其详。

据《艺文类聚》,东汉李尤作有《蹴鞠铭》,文章不长,却大有深意。“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指蹴鞠球圆,球场方正,是按照天圆地方的阴阳理论制作修建。“法月衡对,二六相当”,是说赛场上12人分成两队对抗,一队6人,宛如一年上下半年各有6个月对称;也有解释认为此句是说球门是仿照弯月形状建造,球场两边各设置6个球门,一共12座球门取一年12个月之意。不论哪种观点,此句都是暗示蹴鞠运动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人世间的体现。

“建立长平,有例有常”,指要设立裁判,制定比赛规则;“不以亲疏,不有阿私”,要求裁判秉公执法,对任何人都要不偏不倚;“端心平意,莫怨其非”,强调球员在赛场上要遵守规则,服从裁判,以平和良好的心态对待判罚。铭文最后的“鞠政犹然,况乎执机”,更是把蹴鞠理念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认为蹴鞠之法与治国之道相通,能按照比赛规则公平公正开展蹴鞠运动者,也一定能依据法律制度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汉人48字《蹴鞠铭》对蹴鞠理念的提炼是大而化之,明人3万字《蹴鞠谱》则是对蹴鞠技法的全景记录。此谱记录了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肷等10种踢法,对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也做了详细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很注重球员的控球能力。纯文字的《蹴鞠谱》外,明人汪云程还有图文结合的《蹴鞠图谱》,详细勾勒了各种规制的蹴鞠造型、比赛场地和赛事规则、攻击阵法、防御阵型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水运与国运》《大唐二十一帝》《选贤:<资治通鉴>中的用人得失》等)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