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殷 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戏曲演剧活动历来与之联系紧密。春节看戏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传统戏曲中演绎的春节故事也生动地展现着先民的生活方式、人情风尚、民俗信仰、审美情趣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宋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已出现以春节为背景的情节。《三元记》主人公冯商为人仁善,救人急难不求回报,拾金不昧不取分文,腊月二十三土地神飞升上界,向玉帝汇报人间一年所作善恶,玉帝得知冯商中年无子,便命文曲星投胎为其子,并在长大后参加科举连中三元。更为知名的《破窑记》讲述了相府千金刘小姐彩楼抛绣球嫁给穷书生吕蒙正,同甘共苦最终夫贵妻荣的故事,其中“夫妻祭灶”的情节讲的就是腊月二十四,一贫如洗的夫妻俩以“一盏清泉一柱烟”“一炷心香一首诗”祝赞上天,期盼飞黄腾达。在《黄孝子》中,除夕夜有客商在黄鹤楼畔鹦鹉洲泊船,打算大年初一到各庙烧香,初二拜客,初三吉日开船离去。同时,四处漂泊寻母的黄觉经因除夕地方上不容外省人留宿,来到城外的船中借宿,他在与客商夜谈中恰好得到了寻母的线索,最后终于母子团聚。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春节的诸多习俗。在剧中,春节往往被赋予辞旧迎新的希望,经历了这一重要时间转折后,苦厄离散终止,心愿在新的一年里实现。
除了演绎百姓生活,明代戏曲作品中还有一类以神佛仙道为主人公的作品。明太祖朱元璋之孙、著名宗室剧作家朱有燉创作的杂剧《福禄寿仙官庆会》叙述的即是钟馗驱邪捉鬼,神荼、郁垒镇宅,福禄寿三星下界贺新年。同样以钟馗为主人公的还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两剧都属于明代内廷贺岁吉祥戏。
及至清代,宫廷演剧在前代的积累中逐渐形成了成熟又丰富的演出类型和模式——譬如按照岁时节令演出对应主题的节令承应戏,其中与春节相关的有元旦(即农历春节)节戏与除夕节戏。如《椒柏屠苏》剧演元旦这天,上元夫人、太乙真人、黄眉翁等仙人献上《椒花颂》、柏叶酒朝贺御庭。在古代文学典故中,《椒花颂》代指新春祝词,喝柏叶酒可以辟邪,因而我们常常在传统春联中见到“椒花献颂,柏酒浮春”的说法。《文氏家庆》讲述的是大才子文徵明五世同堂,其子任朝中高官,其曾孙状元及第,其门生上门拜年,并替日本、琉球等仰慕中华文化的外国人求诗,文徵明欣然将刚作好的元旦诗赠与门生。《升平除岁》上演了年高岁寿、子孙满堂的太平庄老人在除夕夜率儿孙出门,见到家家户户门口烧着火盆,遇到送礼物的馈岁人、卖痴呆的儿童、打灰堆的女郎,大家一同前去观看火炬照田蚕的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类作品演出时间较短,情节简单,主要人物包含了神仙、士人、百姓等,展示了不同阶层的诉求祈愿与风俗习惯,但主旨几乎是一致的,“今岁新春到,昨日旧岁除,家家户户迎新喜,丰登五谷乐雍熙”。
花部地方戏兴起后,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民间小戏诞生了。黄梅戏小戏《余老四拜年》讲述余老四来到心上人张二妹家中拜年,一对青年男女相欢相会的故事。川剧灯戏《拜新年》演傻女婿窦相公给岳父岳母拜年时惹出的种种笑话。贵州花灯剧《恶婆晒衣》剧叙戊武接姐姐回家过节,恶婆婆虐待姐姐并不允许她离开,戊武与之比武获胜,成功接姐姐回家团圆。这类小戏通俗质朴,活泼热闹,演出的是春节里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典型事件,展现的是百姓最亲切熟悉的生活,折射出的是他们真挚热烈的情感。
戏曲艺术与岁时节令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戏曲与春节的结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体现着佳节的隆重与闹热,讲述着富有感染力的中国故事,传达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民的愿景,它是艺术,也是一种生活的表达。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