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动态:“有文化的直播”以知识化人

2023-02-15 10:02:53 来源:教育联播网

作者:刘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曾几何时,“三二一,上链接”“宝宝们快下单”,网络直播间充斥着“叫卖式”吆喝、“限时购”戏码,满是商业气息,没有一丝文化的味道,就连邀请名人做客,也成了拉动流量的技巧。观看直播的网友们看似“购买力”增强了,“审美力”和“思考力”却拉低了。直到新东方直播带货农产品成功“出圈”,主播从人生哲理到苏格拉底,从诗词曲赋到莎士比亚,都信手拈来,人们才发现:原来直播也可以这么有文化!文化直播,知识带货,不但不“违和”,网友们还直呼“爱了”,这也反映出网络直播模式的新变革,“有文化”的网络直播生态呼之欲出。


(资料图片)

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参会人员直播推介瓷器等非遗艺术品。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在昆明海埂大坝上,网络主播直播城市的美丽风光。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

在四川九寨沟,当地群众直播少数民族独特风情。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把直播间变成知识课

新东方直播带货,原本是手机成为“新农具”之后,助力乡村振兴的转型之举,是出于一种探索,也是出自一种情怀,一种社会责任。但谁也没想到,这种“有文化”的带货对传统直播进行了“降维”打击,不仅直播间粉丝涨了,销售额涨了,“新东方主播”词条还上了热搜。最重要的是,它在知识分子和大众消费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连接,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固有直播的认知,也为直播行业的网络生态树立了新的标杆。

“有文化的直播”,为直播注入了清新的画风,从而让带货也有了文化意境。网络主播念着“树上的樱桃望过去就像漫天星河”“是风的味道,是盐的味道,是大自然的魔法和时光腌制而成”,来推荐樱桃和火腿;用“再过11天,太阳将会到达地球的最北端,北极会达到极昼”的地理知识,带货水蜜桃;用“我可以让你品尝这样的大米,浪漫不只是星空花海,还有烟火人间”,来推荐大米;推荐儿童读物时,顺口介绍历史地理知识;推荐牛排时,不忘讲授正确的英语发音。看似说产品,又处处手留余香;你以为他只有诗和远方,他却突然谈起儿时梦想,母亲的思念和泥土的芬芳……就这样出口成章,把直播间变成知识课堂和诗词朗诵会。网友们戏称:看完直播,不像是在“直播间学了知识”,倒是“在课堂上买了点东西”。

以往直播的1.0时代由“颜值经济”拉动,但文化直播把“带货”的过程融入故事中,浸入情境中,更能与观众产生共情。从“人设”带货,到文化“创”货,不仅是营销手段另辟蹊径,更是价值传播的“升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买买买”的物质消费,而是谈论起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只是一斗米、一箪饭来填饱肚子,也需要知道麦穗是怎么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这样一来,直播间就不仅有低价,更有了文化和情怀。

用文化搭桥,赋能乡村振兴

不仅文化人、读书人通过网络直播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内容平台也用文化类直播的增量,来延展文化传播的新样态。文化类直播的真实感、代入感和参与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如今,直播间里听戏曲、赏民乐、学身段、看演出成为新潮流。

抖音直播发起“文化传承正当潮”活动,其中“好戏好曲”直播专场为民间演艺从业群体提供平台。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是有着60多年历史的基层院团,几十年来始终在基层一线演出,此前因疫情影响,演出机会减少,进入直播间的“第二剧场”后,仅半年就收获了百万粉丝,维持了剧团的运营,也为年轻观众展现了戏曲的魅力。

戏曲之外,民乐也通过“跨界”的直播方式,成了年轻人的新爱好。“沛县曹家班唢呐”的直播粉丝数量超过50万,而20岁至40岁的青年观众占到四成。“优质主播激励计划”重点扶持民歌、国乐、民族舞、古典舞等品类,支持优秀文化类直播内容。主播们也从“娱乐”走向“文化”,从单一展示走向多元呈现。比如,杭州黄龙越剧团的戚派专业演员,在直播越剧演出中,穿插介绍越剧小知识,为越剧的传播与传承提供空间;民族舞者将“敦煌舞”搬到敦煌实景演出,观众在欣赏舞韵的同时也能领略敦煌文化。还有赫山区花鼓戏剧团、散打评书表演艺术家等,不同的传统文化表演形态都在网络直播的“分众化”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受众,不仅让表演者的一身技艺广为人知,也让一颗颗承载传统文化的“散珠”发光发亮。

网络直播帮助“哑火”的民间文艺形式,实现了从“盘活”到创收的转变,一方面对网民实现了文化普惠,另一方面帮助了更多的民间艺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直播的加持,不是简单的涨新粉、聚人气、增收入,而是在更宏阔的视野下加强了“人的流动”,用文化搭桥,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直播优化“活态传承”

当前,具有公信力的文化传播者、传统文化的推广者和非遗传承者受到文化直播的青睐,而直播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结合,不仅是文化普惠的“好点子”,更是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众多直播平台上,戏曲、剪纸、刺绣、竹编、折扇等古老的非遗成为新国潮,诸如西安鼓乐、筝乐、皮影戏等小众艺术,纷纷找到“第二舞台”,用直播实现“活态传承”。

在湖南醴陵,一场名为“梦回瓷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旅,邀请五位网络主播同步开播,体验国家级非遗“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将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红官窑”这张非遗名片介绍给广大网友。

在传承非遗特色、打造文博亮点的创新上,苏州博物馆也在直播形式上大胆突破。主题仍是“博物馆云春游”,但请到了权威专家担任直播间主播,并重新编排了直播内容:为观众解读苏州博物馆建馆历程,文物的典故逸趣,同时还邀请了“苏绣”“缂丝”两大非遗技艺匠人,现场展示绝活。直播间还增强了互动,设置了“文人雅集”的环节,通过花、射、茶、诗、谜、香等传统“六艺”项目,让观众在“云上”游于艺,跟随古代文人春游赏玩,接近和体会传统文化浸润之美。

作为观赏性极强的非遗项目,佛山桂城的叠滘弯道龙船赛事的网上直播,人气很高。每逢端午节,桂城叠滘的东胜村、茶基村、圣堂村、潭头村等数十只龙舟队会在狭窄的河道上弯道竞速,上演“水上漂移”。作为全国唯一的弯道竞速民间体育项目,叠滘龙船的最大特点是龙船要急速过弯,避开石磡,还要摆尾漂移,转身掉头,最终“赛龙夺锦”。2022年的端午节直播,只见各队旌旗招展,击鼓为令,划手们齐心协力,壮硕的双臂搅动水流,过弯时的灵活,击流处的速度,都彰显着力与美、节奏与速度的碰撞交融。直播里围观的乡里乡亲人声如潮,为这“煲龙船”的传统呐喊助威;赛后的“龙船饭”,推杯换盏、呼朋唤友;“茶基十番”的“飞钹”表演,更是桂城民俗风情“活”样“活”态的呈现。网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不仅是竞技的激情,还有这一方水土的活力与风情;不仅是非遗的传承体验、邻里乡情美好情愫的满溢,更是岭南文化中“醒狮”“龙舟”的搏击精神。通过屏幕直播,人们突破时空,重新感知非遗的活态与生机。非遗不再只有在线下或“乡下”才能寻见的新鲜事,而是通过网络直播重返年轻人的视野,并塑造着新的审美风尚的日常。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单纯的手艺学活、师徒传续,更是历史文化基因和乡村文化脉搏的保护传承问题。以往非遗传承相对固态、静止,多以“博物馆”式的媒介考古为主。而当前的文化直播,讲求活态传承,也就是广泛吸收包括传承人、大众、平台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到非遗的传播中来,丰富传承人实现价值的渠道,调动大众参与非遗的热情;用为直播注入文化内蕴的方式,释放非遗传播的效能,让非遗真正地“火起来”“活起来”。

直播推崇“内容为王”,只有优质内容才能持续不断地吸引观众。曾经的“博眼球”“打赏”直播间是初级的网红经济时代的风潮,但是同质化的生产方式、审美上的肤浅表现,难以再实现同款内容形态的升级换代,慢慢会淡出观众视线。而“有文化的直播”,于个体心灵是精神滋养,于大众审美是知识化人、文化养心。当直播生态越来越多地被赋予文化内容和文化诉求时,背后的驱动就不再是商业的喧嚣,而是社会风尚的和煦。当观众越来越热爱、欢迎“有文化的直播”时,这不是又一次“文化热”,而是静下来,从众声喧哗到理性与温度的回归。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