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的优秀品德。如何在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元素,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人,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元素
【资料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有效发挥课程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育人功能,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我们备课的原则是:教材为纲,创造为本;活学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教材,但不依赖教材。譬如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材中传统美德元素不太明显,教师就深研教材,从“法律”的概念上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传统美德要素。课文第一句话讲道:“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从这句话出发,讲授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引出中华古代成语故事“无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个体要律己修身、守规爱国的观念。古代所言的很多“规矩”,后来都演变为现代的“法律”。
律己修身、齐家治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文化,新时代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美德,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传统美德经典诗词、格言和故事的学习
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美德元素、营造校园及班级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成效非常重要。山东省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有近十年的经典诵读文化氛围,编印有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每周四的第七节课是全校的经典文化诵读课。在诵读内容上,低年级以浅近的古诗、童谣、《弟子规》为诵读内容,中高年级主要以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和《三字经》为诵读内容。在诵读方式上,低年级以“玩”“趣”为主,让学生在游戏中或活动中学习经典文化,只求熟读,“不求甚解”,中高年级则以“诵”“背”“写”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和书写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积极性。
在学校统一安排学习经典文化的基础上,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5分钟,增加一个板块,让学生诵读贴近课程内容的经典格言、名言。教师一是对教材中出现的经典诗文和名人名言进行筛选,将课本中出现的与中华传统美德有关的经典诗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经典格言、名句推送给班级学生诵读;二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在课本中遇到相关经典诗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诗句的来源及其含义,告知学生这些诗句与课本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熟练背记这些诗句,在下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课之前,集中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三是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收集阅读与本课内容相关联的传统美德格言与传统美德故事;四是在班级课室的展示墙、阅读角或荣誉栏中展示学生上交的优秀作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美德要素融入的时机、媒介和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要找到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美德的交汇点,巧妙地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
首先,要考虑融入时机,在哪个教学时段融入效果更佳,是课前的导入环节还是课中的明理、辨析环节?或是在课堂后段的拓展巩固提升环节?教师要作周密考量。譬如小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第二课时“尊重他人”,教师选择在导入环节用格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来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尊重他人”,启示学生“要得到别人尊重,首先自己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学会宽容》第一课时,教师选择在课中的明理环节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在《学会宽容》第二课时,教师选择在课堂后段的拓展延伸环节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君子和而不同”。选用哪个时段融入,一要考虑该节课程内容与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交融点,二要考虑能否促进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融入与升华,三要考虑是否适合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总而言之,选择的时机不要牵强,要顺势而入、适时高效。
其次,要考虑融入的媒介和方式。小学阶段,学生普遍重语数英学科,爱音体美学科,轻道德与法治和科学学科。如何改变传统思政课堂乏味、枯燥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融入的媒介和方式选择也很重要。融入的媒介和方式选择恰当、适宜,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心灵,学生对课堂讲授的道理就容易入脑入心,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课文所含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就容易潜移默化、内化于行。譬如,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一课,教材“明理导航”环节选编的内容是“活动园”中的一幅图和一个案例。图画较为单一,案例只有简单的陈述。如果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的研究及教学实践研究证明: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在互联网上下载了两个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生活视频,经过剪辑在课堂上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明理践行。又如《学会宽容》一课,教材“明理导航”环节选编的内容是“活动园”中的“感谢他们的宽容”,只有3个叙述简单的案例。教师在此之外,增加传统美德故事《六尺巷》作为案例,用《六尺巷》的视频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故事主人公张英宽容待人、睦邻友好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教材外案例的融入起到了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陈志娟 孙惠平)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