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心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该怎样回答

2023-02-17 06:01:54 来源:教育快报网

鲍金

高校如何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既十分紧迫又任重道远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收到了许多大学生通过邮箱发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当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等“大道理”的关心,而且可以体会到大学生对科学意识形态内在的精神需求,感受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此笔者认为,以问题探究为切入口,通过问题逻辑的构建来推动大学生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不失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我们用冷静的眼光来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效果时,就会发现当前薄弱环节之一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相对地缺乏生动具体的、关联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理论阐释,还相对地缺乏对大学生最切身、最密切的日常生活问题的全面而深刻的回应,而如果缺少了这些方面,那么即使我们在理论上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方面面阐释得非常到位,也只是迈出了“解释世界”的一步,距离“改变世界”还有相当的距离。

就高校而言,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教材体系转化成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体系,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所产生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与教学体系没有回应大学生的问题诉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都与教学体系脱节于大学生的精神内需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所以关键问题不仅在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而且在于教材体系能否转化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提出“学生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所谓“学生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指把回应当代大学生最经常提出、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把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到以解答大学生问题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关心的问题应当是大学生最经常提出、最关心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应当结合大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向他们讲解和传播。

第二,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正面灌输是必要的,但是单一的正面灌输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排斥心理。教学实践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往往不及到课率。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抱怨当代大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不如认真地分析当前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正面灌输和隐性灌输的关系,即灌输与启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核心是以人为本,减少大话、空话和套话,减少空对空的政治概念,以期收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效果。

第三,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时期是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精神成人的奠基时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合理的价值观和理想观、正确的荣辱观和爱憎感正是在大学时期才逐渐地确立和成熟起来。因此,应当注重通过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内需和人文诉求,促使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更加具体和有效的落实;应当注重通过回应大学生的问题和难题,帮助大学生真正在认知、情感和价值三个层面实现实质性跃升。只有如此,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接上地气”,从而为“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奠定基础。

应当如何认识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怎样解决马克思主义吸引当代大学生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契合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以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毫不相干,与学生的精神内需几乎脱节,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丧失。

针对这些现象,一些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需求的重要性,转而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时事和容易吸引眼球的新闻事件,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吸引学生的状况。我们并不反对以“寓教于乐”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不过如果“有趣性”成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和唯一的原则,那么教学改革就会走向歧途。比“有趣性”层次更高并且应当成为“有趣性”之统摄原则的是“学理性”。“学理性”既是指科学知识、理论体系等教学内容,也是指理性的、探究的、逻辑的等教学方式。

对于需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和迎合他们的感性需求,重要的是发现和激发他们的理性需求,即科学地认识自我与世界的需求以及严谨深刻地推理事物的能力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以往教学方式想要满足但始终未能有效满足的需求,也是今天的一些感性教学方式有意忽视的需求。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激荡的理论思潮,当代大学生实际上有很多困惑和不解,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科学理论的解答,只不过大学生的这些“迫切需要”或者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着,不容易被思政课教师发觉,或者是以感性诉求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网络舆论上总会出现来自大学生群体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本身也许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它们都表达了大学生渴望更深刻地把握自我与社会的内在需求,这些问题“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所以,在笔者看来,在问题的实质上并不存在一些人习惯认为的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道理”不感兴趣、不再需要了,如果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话,那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僵化和今天一些教学方式的肤浅化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和魅力,问题的关键是发现、激发并满足大学生的科学理论需求。

本书按照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解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对那些看似很熟悉因此被不屑一顾的大道理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支撑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作用。

在解答大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这样的自觉意识:像马克思主义等大学生眼中的“大道理”,突出的特点便是内容的深刻和说理的透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以逻辑的、理论的力量而不是靠强权和压制深入人心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在说理中引导大学生,在理论分析中揭示“大道理”的内在逻辑和科学本性,促使当代大学生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为了让学生做到“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应当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本书便是按照“以理服人”的解答原则回答学生的问题。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经授权摘编自《以理服人:大学生关心的马克思主义问题》序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